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圖說:「曹溪一滴‧石晉華─慶祝2022國定佛誕節特展」4月24日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開幕。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
圖說:石晉華首次發表的行為藝術創作〈墨行〉。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
圖說:〈身體銘痕〉,在木紋組合地墊上做大禮拜,以身體為鑿刀,雕刻出自己的形狀,目標是111111遍,目前是80791遍。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
圖說:石晉華作品〈靜坐在自己身上的人〉,將油畫顏料堆疊在畫布上,再將顏料錫管做成打坐的人坐在顏料堆上。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
圖說:代表作〈走鉛筆的人〉紀錄著石晉華從1996到2016年、總共20年的苦行歲月,以鉛筆將一面牆從白走到黑(圖為翻攝畫面)。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
圖說: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表示,今年首次以觀念行為藝術家的創作做為佛誕展展出,石晉華是少數可以用經典,並為佛教創作的藝術家,更是可以將生活藝術化、佛法生活化的當代藝術家。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
圖說:知名策展人陳宏星表示,當接觸到石晉華的精神內涵後就會被他的作品所感動。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
圖說:石晉華在美國讀書時接觸了佛法,將所有的經歷、思想,鍛鍊成了作品。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
圖說:石晉華導覽作品〈墨行〉。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佛光緣美術館佛誕節特展 行為藝術家石晉華的「曹溪一滴」
2022-04-25
「曹溪一滴‧石晉華─慶祝2022國定佛誕節特展」4月24日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開幕,展出藝術家石晉華是台灣少數的觀念行為藝術創作者,從17歲開始的病苦,到因為佛教找到生命的出口,且將他的宗教實踐與修持表現在藝術創作;作品包括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完成和首次發表的行為藝術創作〈墨行〉、〈走鉛筆的人〉、〈身體銘痕〉等,都可看到對於生命與苦難的深刻沉思。
主題「曹溪一滴」指的是佛理的真諦妙義,也是藝術家想與觀者分享的精神與感悟。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表示,今年首次以觀念行為藝術家的創作做為佛誕展展出,石晉華是少數可以用經典,並為佛教創作的藝術家,更是可以將生活藝術化、佛法生活化的當代藝術家。〈墨行〉來自經典《修行道地經》 ,手持裝滿墨汁的鉢在白布上來回行走,稍不專心,墨就會滴在畫布上,每一點的墨跡都是妄想和分心;行走的過程象徵佛教說的「業」,「業」會留下痕跡,但石晉華仍然很自在地透過藝術講述他的覺知與覺醒。
知名策展人陳宏星說,石晉華是用身體勞力作觀念藝術的人,「但我認為他不是做苦力,他做的是當代的宗教藝術。」打破媒材的藩籬,身體或概念都可以作為藝術的表現形式。石晉華將對佛法的理解和作品結合,其修行、創作和生活是一體的,一天24小時所有的思想都是沉浸在藝術創作中,「在視覺上一開始可能很難接受石晉華的作品,但接觸到他的精神內涵後就會受到感動。」
石晉華的母親因為想為心裡的痛苦找到出口,於是皈依佛教,進而影響全家人信佛,他由於身體的病痛而學佛,「所以學佛的一切原因,都是因為人生的苦。」在美國讀書時接觸了佛法,將所有的經歷、思想,鍛鍊成了作品。代表作〈走鉛筆的人〉紀錄著石晉華從1996到2016年、總共20年的苦行歲月。他手握鉛筆,往返在長約10公尺、高約2.5公尺的白色牆面前,口中誦唸「往昔所造諸惡業,皆由無始貪瞋癡,從身語意之所生,一切我今皆懺悔」,或者持咒,走到一面牆從全白到全黑為止,用掉的鉛筆無以計數。 「當時在做這個作品時要做很多決定,一旦決定就沒有退路。現在回頭來看,如果我還要再做這樣的作品,其實要做的就還是這些。」
〈墨行〉創作概念來自《修行道地經》,佛說一國王要求一死囚持著滿鉢的油步行,以不得溢出一滴油定其生死的故事。故事中的油在石晉華的作品中改成了墨汁,他持著裝滿墨的鉢,來回走在白布上,當墨溢出來時就注入清水,直到鉢完全清澈為止,也象徵著心地回歸本來清淨的面貌。
〈墨行〉和〈走鉛筆的人〉本質都是在懺悔累生累劫的惡業,「但是我在〈墨行〉時,是在佛館這個有陽光且明亮的地方創作,所以心境上快樂多了。」如今他比以往更自在豁達,就是做該做的事,不在乎作品是否會被當成藝術看待,他相信在佛光緣美術館展出將會遇到更多懂他創作的人。
開幕有佛陀紀念館副館長依潤法師、佛光山信眾監院室監院覺善法師、法寶堂行政辦公室主任慧菩法師、佛光山功德主陳瑞珍和蔡薛美雲、中華福報生活推廣協會名譽理事長陳順章和蘇素賢伉儷,以及文藻外語大學傳播藝術系主任連俐俐、高雄水彩畫會理事長陳文融等出席。
主題「曹溪一滴」指的是佛理的真諦妙義,也是藝術家想與觀者分享的精神與感悟。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表示,今年首次以觀念行為藝術家的創作做為佛誕展展出,石晉華是少數可以用經典,並為佛教創作的藝術家,更是可以將生活藝術化、佛法生活化的當代藝術家。〈墨行〉來自經典《修行道地經》 ,手持裝滿墨汁的鉢在白布上來回行走,稍不專心,墨就會滴在畫布上,每一點的墨跡都是妄想和分心;行走的過程象徵佛教說的「業」,「業」會留下痕跡,但石晉華仍然很自在地透過藝術講述他的覺知與覺醒。
知名策展人陳宏星說,石晉華是用身體勞力作觀念藝術的人,「但我認為他不是做苦力,他做的是當代的宗教藝術。」打破媒材的藩籬,身體或概念都可以作為藝術的表現形式。石晉華將對佛法的理解和作品結合,其修行、創作和生活是一體的,一天24小時所有的思想都是沉浸在藝術創作中,「在視覺上一開始可能很難接受石晉華的作品,但接觸到他的精神內涵後就會受到感動。」
石晉華的母親因為想為心裡的痛苦找到出口,於是皈依佛教,進而影響全家人信佛,他由於身體的病痛而學佛,「所以學佛的一切原因,都是因為人生的苦。」在美國讀書時接觸了佛法,將所有的經歷、思想,鍛鍊成了作品。代表作〈走鉛筆的人〉紀錄著石晉華從1996到2016年、總共20年的苦行歲月。他手握鉛筆,往返在長約10公尺、高約2.5公尺的白色牆面前,口中誦唸「往昔所造諸惡業,皆由無始貪瞋癡,從身語意之所生,一切我今皆懺悔」,或者持咒,走到一面牆從全白到全黑為止,用掉的鉛筆無以計數。 「當時在做這個作品時要做很多決定,一旦決定就沒有退路。現在回頭來看,如果我還要再做這樣的作品,其實要做的就還是這些。」
〈墨行〉創作概念來自《修行道地經》,佛說一國王要求一死囚持著滿鉢的油步行,以不得溢出一滴油定其生死的故事。故事中的油在石晉華的作品中改成了墨汁,他持著裝滿墨的鉢,來回走在白布上,當墨溢出來時就注入清水,直到鉢完全清澈為止,也象徵著心地回歸本來清淨的面貌。
〈墨行〉和〈走鉛筆的人〉本質都是在懺悔累生累劫的惡業,「但是我在〈墨行〉時,是在佛館這個有陽光且明亮的地方創作,所以心境上快樂多了。」如今他比以往更自在豁達,就是做該做的事,不在乎作品是否會被當成藝術看待,他相信在佛光緣美術館展出將會遇到更多懂他創作的人。
開幕有佛陀紀念館副館長依潤法師、佛光山信眾監院室監院覺善法師、法寶堂行政辦公室主任慧菩法師、佛光山功德主陳瑞珍和蔡薛美雲、中華福報生活推廣協會名譽理事長陳順章和蘇素賢伉儷,以及文藻外語大學傳播藝術系主任連俐俐、高雄水彩畫會理事長陳文融等出席。
最新消息
紐約道場心靈講座 曲全立談創作與初心
2025-11-15聖麥可預備學校師生參訪香雲寺 體驗佛教文化
2025-11-15紐約道場出席跨宗教交流 共話「生命的禮物」
2025-11-15佛光山出席安寧療護紀念會 分享佛法智慧與慈悲理念
2025-11-15紐澤西佛光人歲末送暖 關懷當地弱勢家庭
2025-11-15柏林佛光山大腦與人生講座 洪蘭巧答生命智慧
2025-11-15勝鬘書院參學多倫多佛光山 探索人間佛教本土化歷程
2025-11-15攜手社區行善 達拉斯佛光人關懷家庭暴力受害者
2025-11-15第四屆礁溪鄉鄉長盃拉密大賽 熱鬧展開
2025-11-15佛光紐西蘭南島書院課程圓滿 《壇經》智慧開啟學員心靈之窗
2025-11-15
相
關
消
息







